当前位置:主页 > 行业发展

中国经济转型期的中小型会展企业


在一些会展市场较为成熟的地区和城市,如北京、上海,珠三角区域等,活跃着这样一批人群或团队:由于机缘巧合,他们较早地接触或亲身参与了各类知名展会,在参与和服务展会的过程中,发掘和积累了相应的客户资源或运营经验。他们怀揣创业之梦,“觅食”于会展生态圈,在组展、广告、设计、搭建、运输、旅游、租赁的会展浪潮中沉浮跌荡,有的人实现了凤凰涅槃,到达了成功的彼岸,有的人小有所成,占有了相应的市场份额,但仍有不少人在苦苦挣扎,继续感受着大浪淘沙。眼下,相关联企业和人士正前仆后继,纷纷融入会展经济的时代热潮中,冀以获取财富分配的机会。

换个角度来看,我国一些传统的知名展会和场馆,如广交会、高交会馆等,客观上已成为中国当代早期会展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在这些展馆展会的历练中,这些会展业人才以实现个人人生价值为初衷,在心中埋下了创业的种子,只待时代机遇降临,应势而起。时至今日,成功者已拥有自己的品牌展览项目和规模化的团队。他们或借船出海,实现了与国际展览品牌的并轨;或成为行业中的翘楚,实现了与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本的融合;或借势政策,成为新三板的时尚话题。不过,我们仍需关注那些仍在为获得相应的会展市场份额在不懈打拼着的群体。在做大做强中国会展业的呼声高昂之际,有必要关注中小会展企业的境遇,因为他们也是中国会展产业市场的重要主体。

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是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正是有着一定规模的中小会展企业的存在,才使得我们的会展产业更加充满活力,更趋走向成熟。

从会展产业链的前端来看,参与会展市场的主体大致有这几类:

一是政府。为了国家阶段性的战略目标,政府成为发起和组织会展的主流(我国会展业的制度依存性更强化了这一主体角色)。

二是行业协会。放眼脱胎于传统计划体制下的各种行业订货会,可以了解,当初半政府性质的行业协会在行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展会方面拥有无法超越的话语权。

三是专业展览公司和各类文化传播公司。它们拥有自己积累的品牌,或是既有行业品牌展会的运作公司,企业性质也多种多样,或国有、或外资、或合资、或民营。

四是媒体。因有着强大的宣传广告资源和一定的客户资源,媒体在组织消费类展会,如车展、房展,文化展以及行业、企业活动、论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五是行业龙头企业。其自身的客户联谊、新品发布就会带动一类专题的展会活动,如早年间一些家电企业(海尔、美菱等),制药企业(美国辉瑞、西安杨森等),化妆品企业,跨国连锁机构(如沃尔玛)的区域采购会以及近年愈演愈烈的服装专属订货会,大多采取“以会带展”的形式出现。

在这些会展市场主体中,中小会展企业也是金字塔中的一层,它们将遭遇哪些发展困境,值得我们予以关注。

参与政府展服务外包之伤。会展经济已成为城市经济的新“坐标”,会展也已成为满足公共需求的重要载体,随着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加强海峡两岸合作、西部大开发、东北亚崛起,直至“一带一路”大战略的提出,各类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的政府主导型展会风起云涌,带动了各类会展主体和要素的流动集聚,令众多中小会展企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然而,凡事都有规则,一番打拼后,不少中小会展企业发现获取的蛋糕远远低于期望值,甚至铩羽而归。从抗风险的角度来说,一般中小型展览公司的注册资金往往仅有三五十万元,对一个动辄投入千万元以上的展会项目来说,往往不具有风险抵抗能力,更何况一般财政专项资金遵循“先垫后付”的原则,在漫长的程序性招投标后签署合同才可取得第一笔资金,而展会的运作则早已铺开。

横向来看,政府展一般以综合性的博览会形式出现,其内容、规模相对庞大,跨行业、跨区域。其在培育阶段往往采取免费参展、特装补贴的形式运作,客观上对类似题材的若干专业展产生一定的冲击。政府展有强势的公共资源整合优势,无论是行政式的参展组织还是行业采购观众的组织以及高端论坛活动的嘉宾组织,其不可避免地冲击处于成长状态下的中小型展会的价格、参展意愿和产品展示结构。

从展会运作手段来看,政府展目前遵循的原则一般以服务外包为主,有分包和总包两类,但在实际操作中以总包为主,这在降低发包方交易成本的同时,却增加了服务商的谈判成本。这类服务商大多是以小型展览供应商为主。当会展市场化的呼声高涨之时,发包方往往会将政府展所特有的公共宣传和接待需求统统打包给总包方,而这些是一般中小会展企业所不擅长和资源匮乏、规则不明的领域。

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按规定需要进行绩效考核,承接方在发包方完成评估后始能得到最后一笔合约资金。目前,为增强评估的客观性,一般采取第三方评估的方式。但由于目前展会效果的基础指标尚没有标准和范式,评估工作又是在展后开展,电话收集的信息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总体评价往往不尽人意。我们还缺乏会展方面的专业市调评估机构,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借鉴而来,同时政府展的效果往往更多体现的是社会和行业公共效益,很多无法量化,最后受伤的是展会运营机构。

中小民营会展企业上市之忧。市场这么大,中小型会展企业还有很多路要走。仍有这么一个群体,通过多年的打拼和积累,拥有自己的专属展览项目,规模往往在6000平方米至10000平方米,运营多年,饿不死,又吃不饱,怎么办?加入UFI,包装品牌,“学会文艺,卖与帝王家”,待价而沽。

另一种想法是,在资本并购的热潮席卷而来时,进行联合,每家拿出一点东西来,大家拼盘上市。当年,大家都是“草根”出身,凭着一腔热血,杀出一条血路,既然小有所成,不妨谋求转身。但资本运作有其特定规则,君不见“俏江南”一夜间“净身出户”,面对一些风投伸出的橄榄枝,中小企业还是小心为上。在“拼盘联合上市”过程中,由于联合上市具有较多不确定性,因而通过审核的成功率较低,在缺乏参照经验的情况下,会展行业试图通过自身努力闯出一条道路委实不易。

在中小会展企业谋求上市实现转身的思路下,需要先认清自己,即“我为什么要上市”。通俗来说,上市是催生百万、千万、亿万富翁的摇篮,资本市场一夜暴富不是神话,上市不仅仅是为了融资,而是为了进入资本市场,能赚取两种利润——产品收入和资本市场利润收入。有利的方面是能够获取资本、人才和价值增值,但同时得遵循规则,需进行自我约束,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如果上市是简单地为了融资,那么需要厘清:是融发展的钱而不是救命和生存的钱;是单纯地引进资金还是引进机制?要做的是事业还是生意?未来的路该如何走?

从笔者的认知来说,中小会展企业融资上市谋求更多的是实现转身。当企业规模小时还是自己的,但做大了则是社会的,借助上市引进机制,提高公司的治理能力,降低经营风险,则更具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公信力,实现企业和个人的价值增值。相对于已经规模化发展的会展企业来说(很多民营会展企业老板热衷于开公司,一家公司下大大小小注册了十多家子公司),通过进入资本市场,引进规范管理机制,更有利于体现公司的真正价值,并建立起股权文化,吸引人才。而所有这一切的前提是清醒地认识自己和自己的企业,做好功课。

政府扶持资金获取之憾。作为现代高端服务业,会展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制高点的作用越来越为城市经营者所青睐,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拿出巨资扶持会展业是当下各地通行并举的重拳打法。会展专项的指向一般集中在以下领域:申办展会、引进办展主体、合作办展、培育项目、完善软硬件环境和推广宣传,相应建立补贴细则或评定品牌展会,逐一进行补贴和奖励。细分之下,很容易看出,引进和申办品牌展会、加强办展环境的推广是其重心所在,而且有一定的规模要求,上万平方米的展会,而且冠之以国家级、国际性的展会是争相扶持的对象,动辄几十万元的奖励补贴。民营中小型展会或因展览面积不够,或因不与当地产业契合,或因不了解游戏规则,或因在题材选择与档期安排上与当地培育项目处于不对称状态,故而往往被拒之门外。

内外并举之势。近年来,在会展生态圈内有着两个趋向:一是会展服务商为提升业绩和行业地位,开始步入展览的前端,即策展和组展,他们有着更多的成本优势:一是如十多年前行业热议的展馆自办项目话题;二是拥有内展品牌项目的组展机构开始向外进行品牌移植和输出。特别是“一带一路”大战略出台后,拥有庞大客户资源的内展公司开始积极筹划出境办展;同时,多年从事出展的代理机构(中小型展览公司)逐渐谋求单挑展会的运作而不满足于简单代理,开始承接内展公司的一些国际买家组织落地业务。这些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和支持。
 

 

本文的版权归全球十大赌钱软件app所有。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告诉身边的朋友,或转载到论坛、百度知道、贴吧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篇文章来源于:http://www.techtools4authors.com/information/809.html


相关文章

全球十大赌钱软件app,全球十大堵钱软件app,北京展览展示公司